忘了從何時開始,只要帶女孩出門就會是件很頭疼的事!這一直很困擾著我們。
無論是出國或家庭、朋友聚會,總有令人失望或驚訝的表現。
在每一次的震撼演出後的後遺症就是只要出門,我會預先立場待會她又要鬧場子了。
特別是在家人面前,這讓我覺得很難堪,好似再被看笑話...
後來,我發現是自己給自己太多壓力了,我的焦慮來自聽信他人的關注與建議,甚至是自己的比較。曾經有長輩問我,女孩是否有過動...當下,我感到心涼與不捨。因為,我知道她不是。但我卻無法幫助她怎麼變得更好...
甚至懷疑自己是給的愛不足還是太呢?為何會讓她在一些場合裡如此凸出作怪?
於是,我也慢慢學習從孩子的「需要」來看她的每一個我受不了的行為。就好比先前她的玩具被小朋友給弄壞了。她急得哭了,我雖安撫,但她越哭越大聲,爸爸就說:「這樣太多了,沒那麼誇張。」
我記得她哭著說:「每個人對感受不同,為何要這樣說?!」
確實如此,每個人對感受不同。
她的這句話,點醒我,當下我問她玩具真的是壞了,妳現在需要我怎麼做呢?
她雙手向我攤開,示意要我擁抱她。
我抱著她。雖然,儘管我有些彆扭...但抱下去之後,我才知道是我不願意在這樣尷尬的場面(在公眾場合,很多人看著我怎麼教她)擁抱我的孩子。
在抽絲剝繭找答案的情況下,我開始閱讀,更多與自己的時間,並冷靜不動怒的等候孩子在每個行為裡所釋放的需要是什麼。
從她的需要,先來滿足她。
我發現通常都是情緒的倒空,然後情緒的填滿。
這個暑假,我進步了!女孩也成長了。
慢慢的我意會到內心細膩的她,多麼渴望被媽媽了解與滿足。
請原諒我,我的女孩。
我仍在學習怎麼當母親。